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龙甲骨文 易经里面的龙

1,龙是一种图腾形象,而并非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龙的形象最初来源于虫,谓“鳞虫之长”。何谓“鳞虫”?鳞虫就是泛指春天的动物。根据《礼记·月令》讲,春天之虫鳞,夏天之虫羽,秋天之虫毛,冬天之虫介,夏秋之间为四季之中,其虫裸。不要以为虫就是昆虫,广义的虫指一切动物,老虎叫“大虫”,甚至人也是虫,叫“裸虫”,人为裸虫之长。龙是所有鳞虫的象征性总代表,故其形象杂取众虫之著而汇成。《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而宋代画家董羽则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是21世纪得到认可较多的说法。为什么说龙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而是杂取众虫之著而汇成的图腾形象呢?这里我只举一例而证之。动物分为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爪牙为著,食草动物或以角为著,或以健蹄硕体为著。爪牙是进攻性武器,角是防御性武器。食草动物一般不长尖牙利爪,而食肉动物一般不长角。龙既有尖牙利爪,又长有角,故知其为杂取众虫之著而汇成的图腾形象。龙的形象成熟于《易经》思想。《易》以震卦为龙,震为正春之卦,斗指正东。故龙象征东方,其色青,谓之青龙。《易·说卦传》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礼记·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古人把惊蛰节气的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意思就是蛰虫从冬眠中开始苏醒。春分节气,“蛰虫咸动,启户始出”,龙现于田矣,故有谚曰“龙春分始登天”,谓蛰虫始出矣。可见,龙就是春虫,春天之虫戴鳞,故龙为鳞虫之长。我国夏历以北极星为天帝,以北斗七星为帝车。北极星永远在北斗七星斗勺未端两星的五倍延长线上。北斗斗柄旋转一周为一年时间,就象天帝乘帝车巡视天下一周为一年一样。北斗七星蜿蜒曲折如龙,龙的整体形象就应该取之于北斗七星。《易》以震为龙,这是《说卦传》明确规定的。《易》以震为斗,《说卦传》虽未明言,但《丰卦》中却有明显提示。《丰卦》上震下离,离为日,震为斗,故爻辞中多有“日中见斗”的说法。震为龙,震为斗,故龙与斗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龙的整体形象就是取之于蜿蜒曲折的北斗之象。天帝乘北斗七星而巡视天下,所以龙应该就是天帝的坐骑或坐乘。《乾卦》通篇言乎龙,又言“时乘六龙以御天”,这就更证明了龙原本是供天帝驱乘的坐乘。龙本是供天帝驱乘的坐骑,但不知後来怎么就讹传成君王的象征了?自以为是还以讹传讹的所谓大家,终于坐实了龙是君王的象征,这一点连後代的君王都误导并愚弄了。实际上,《周易》绝对是以虎喻王,从未以龙喻王,而是以龙为驱乘。後代君王把一个供人驱策的形象自认成至高无上的君王象征,实在是一种讽刺。在《周易》中,龙实际就是时间的象征,是时间的形象化。时间是一种无形而不断变化的东西,而龙则是一种有形而随时变化的东西。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这里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把龙喻为了纵横宇内的英雄。龙最大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时而变化。而动物中最善变化的就是蜥蜴,故蜥蜴也被称为“变色龙”,龙的形象也多借用了蜥蜴的形象。变化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于是古人借用一个形象来表示万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千姿百态的演化,这就是龙。故我们的文化就是龙的文化,所以适时而变,不拘一格,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所以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

龙甲骨文 易经里面的龙插图

2,一、龙甲骨文意义: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上为类似的“天”,下为类似的“乙”。望文生义猜一下:“天”,至高无上,地之上至虚者。“乙”为婉转飞行的形状。就是在天上婉转飞行的动物的形状。二、指鳞虫之长。《说文解字》释为:从肉,飞之行。又说,像宛转飞动之貌。显然是指能在空中飞动的动物。到底是什么动物呢?《说文解字》说,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鳞虫,指身体上有鳞甲的动物,如鱼,穿山甲,一些蜥蜴等。鳞虫之长,鳞虫中最神奇灵动的动物,综合了各种鳞虫的特点和长处。能长能短、能大能小,上天入地下水都能。水陆空,就是这样的动物。三、指高大的马、良马。《周礼·廋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龙马精神,龙马是最好的马。四、易经中的龙,是一种象征。象征人才,在不断变化的时势中成长的人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独家知识 » 龙甲骨文 易经里面的龙